派斯净水器

自来水含避孕药??

2014-02-28 10:53:32

  事件概述:“自来水含避孕药”说法疯传
  
  5月7日,《新世纪(002280)》周刊发表了封面报道《自来水真相》,报道称“中国城市水源地真正合格的比例可能只有约50%”,引起了舆论热议。据清华优讯舆情实验室监测,截至当晚,这条消息在微博上的转发量已达上万次,与之相关的微博超过90万条。
  
  在城市饮用水水源合格率方面,各界最常引用两个数字,76.5%和70%。前一数字出自环保部《201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状况》,后一数字曾被卫生部、水利部等官方渠道反复使用。而《新世纪》周刊的这一数据来自城乡住房和建设部人士及有关专家的意见。
  
  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城乡住房和建设部、环保总局等多部委联合印发《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规划》,明确称:“全国近年抽检饮用水合格率83.4%。”
  
  超过15%的不合格率令人担忧。为了弄清水质到底如何,2009年下半年,城乡住房和建设部水质中心进行了全国普查,不仅采取了各省交叉、异地检测这样的方式,还将检测范围扩大到县城以上的全部城市,覆盖了4000余家水厂,以保证结论的准确、客观。
  
  这次普查的结果至今没有公开。据城乡住房和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总工程师宋兰合透露,在那次普查的4000余家水厂中,有1000家以上出厂水质不合格,并强调2009年以来水质并无“太多改善”。“1000家以上”中的“以上”一词颇值得玩味。据业内人士称,他们获知的那次普查结果,合格率在50%左右。对此数据,宋兰合不置可否,但又表示,在众多专家认为自来水水质不容乐观与各地政府和水厂的乐观数字之间,他“坚定地站在专家一边”。
  
  清华大学饮用水专家王占生、刘文君认为自来水合格率偏低与水源地有关。我国城市水源地的合格率仅达50%,一些地区将不合格水源的三类水也作为饮用水源,但环保部在监测时将三类水也纳入合格水源范围,因此合格率超过70%。
  
  此话题被舆论热议后,不少水务部门及水厂纷纷表示当地水质合格,或合格率高于上述数字,局地存在的不合格现象是由于管网老化的二次污染造成的,并表示对“最后一公里”的管理存在难度。
  
  这些表态并未平息公众的担忧。就在自来水“一半不合格”一事尚未淡出的时候,5月17日,微博用户“环保董良杰”的一条微博,将自来水安全问题推向另一次舆论热点。
  
  董良杰在微博中称,自来水里含“避孕药”,“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同时还宣称“它们(雌激素干扰物)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自来水含避孕药”的说法迅速广为传播,不过相关部门很快辟谣。董良杰微博数据来源,2012年第2期《环境科学学报》相关论文的第一作者姜巍巍也现身解释。
  
  姜巍巍认为董良杰完全曲解了论文的意思:所谓的雌激素干扰物,准确地说法应该是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这类物质确实存在于水源地,长期在人体内累积,也确实会危害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水源地存在这种物质,自来水中这类物质就一定超标,也不意味着喝这样的自来水就一定有害,至于“避孕”,则完全是对名词的误解。
  
  作为水质担忧的“第二季”,热度远超“第一季”,这次讨论虽在学术上明确“辟谣”,但仍未解除公众对实际情况的担忧。
  
  对本次自来水质量担忧事件的过程,分析师做出了以下分析。
  
  舆情数据分析:网友对专家解释不买账
  
  数据抓取时间:2012年5月7日—2012年6月1日数据抓取范围:指定媒体:内地所有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门户网站、个人博客等。1.新闻量走势(含转载)
  
  解析:图1为5月7日至6月2日有关“自来水合格率仅50%”、“网传自来水含避孕药”的新闻转载量走势。
  
  可以看出,曲线共有4个明显的峰值,分别产生在5月9日、18日、23日、31日。这些峰值的诱因分别是5月7日《新世纪》周刊发表《自来水真相》、17日微博用户“环保董良杰”称自来水中含“避孕药”、21日专家解疑“水中雌激素”、29日南方报业网引述清华大学饮用水专家王占生观点倡导抽检结果公开。由于网络转载和舆论反响有一定滞后性,因此新闻信息量峰值发生在主新闻发布后的1—2天内。
  
  在以上4个影响舆情走势的“拐点”中,几乎全部被“民间舆论场”影响,微博等自媒体的影响力再次超过传统媒体。尽管官方舆论也发出了声音回应,包括各地表态其水质合格、传统水处理工艺不过时等,但仍未能扭转舆情走势,上图中的谷值部分绝大多数是因话题降温、周末假日等因素自然回落。不仅如此,此前官方发布的“饮用水新国标”、“水价调整”等消息又被重新提出异议。
  
  2.网友反馈
  
  在专家释疑后,网络上对网友观点的调查呈现如下结果:
  
  以上图表说明,网友对专家解释并不买账,倾向“不信”的观点均超过半数。而在此前的“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报道中,相当部分的网友也表达了不信任或担忧,分析师分析认为,这与官方舆论的回应方式有关。
  
  分析和点评:有关部门舆情应对意识不足
  
  分析师分析认为,造成本次舆情事件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近期食品、医药等领域出现了一些安全问题,使公众对“入口”物品的安全空前关注,自来水安全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其次,有关部门应对失当。无论是城乡住房和建设部,还是各地供水单位,舆情应对意识不足,试图靠表态即可打消公众担忧,论点缺少论据支撑,不能给信源有针对性地反驳,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化解舆情危机,反而还造成公权力公信力透支,日后容易陷入“一次失误次次失信”的“塔西佗陷阱”。
  
  区别在于自来水合格率低确实有水源质量、管线老化、高层二次供水这样的客观条件存在,与食品、医药领域的安全事件相比,并非人为恶意因素造成。城乡住房和建设部的那次水质普查,本应成为立即改善现状的一个变革契机。此外,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政府信息,应主动公开。可相关部门选择了隐瞒,结果一旦被公众察觉,由主动的改善变成了被动的舆论倒逼,最终“越描越黑”。
  
  俗话说“谣言止于公开”。鉴于此次舆情事件,政府及公共服务部门应总结得失,提升应对能力,在应对的过程中,应该切中要害,追究问题的根本,给出从逻辑上经得起推敲的解释。如果不能做到,沉默其实是很好的选择,时间会淡化一切。
  
  另外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不论这场舆情事件的初衷如何,其结果是给自来水涨价带来了负面影响,质不能优,价最起码要廉,如果两者都做不到,恐怕消费者是不答应的。另一方面倒是给净水市场提供了非常大的商机,有超过50%的网友表示要买净水器、饮用纯净水,这就给净水器企业,纯净水销售企业带来了利好,这些企业应该利用好这次舆情事件,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迅速占领市场。
返回顶部